语言是一种表征。所以说,语言的背后总有隐含着的实体,比如思想,文化,流行等等。所以语言总是在变,以适应其背后隐含实体的变化。举个例子,和50年前的人说,Email me,没人会懂;和30年以前的人说,不知道的话可以Google一下。对方会说,你傻逼呀。。。这里“Email me”,“Google一下”都是为了适应Internet给人们带来的联络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。
最近伴随着印度总理辛格的访华,CHINDIA这个词变得很火热。
CHINDIA(中印一体?/中印大同?)是印度经济学家兰密施(Jairam Ramesh)在他的新著《CHINDIA应该说得通:中国与印度之探讨》中提出来的。简单讲,Chindia=China + India,但是还不是简单的相加ChinaIndia,而是相加后发生化学反应变成Chindia。在中印之间还有很多余冰残雪,很多地方还在小心翼翼的时候,能冒着被拍板砖的危险提出这么一个词,我想兰密施是有思想且富有远见的。为什么呢?让我们简单的看看几个数据:
- 中国13亿人口,印度10亿人口,两国的人口占世界的1/3,可以简单的换算成占有世界市场容量的1/3;
- 中国的经济现在每年10%左右的速度在增长,印度的为7%左右,在不远的将来,将为分别成为世界的第二和第三的经济实体;
- 中国的现在是世界工厂,制造的中心,印度现在是世界Office,外包服务的中心;中国有出色的硬件环境,印度有相对出色的软件环境(政体,法制,金融规范)。
- 两国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,文化的沉积很厚,潜在都有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
试想一下,如果这两个相似又互补的庞然大物要是联起手来,会带来怎样的震撼?
当然,两国都会有很多人会持不同意见。不管是基于历史的,现在的,文化的,制度的。。。等等原因,总之就是互相记恨瞧不起,不想或者不屑于去交往。作为普通人,这些都是可以被理解的。但是要是作为一个政治家,一个想为了自己的国家有所作为的政治家,就不能被这些普通感情所左右。
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,现在世界的老大美国有句非常经典的话:“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”。有点冷酷,但是很经典贴切。毕竟温情的外交之下,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是请客吃饭,过个家家。所以国家利益最大化,应该是每个国家的领导者所共同追求的。方法呢?也很简单:列宁爷爷曾经有个很经典的概括,“不能消灭的敌人,就要想办法成为朋友。”这里我发展一下,而且要想办法成为好朋友。利益和纷争一定会有的,面对这些,无能回避。如果吵架打架能解决问题,那么就吵,就打,没有什么好客气的。但是在不能做到一方完全战胜另一方的情况下,或者吵架和打架不能带来利益最大化甚至会两败俱伤的情况下,就不要吵了,不要打了。一定要成为朋友,并且要成为好朋友。
中印之间,龌龊事情不少,历史的,现在的,制度的,领土的。吵也吵过了,打也打过了,其实结果很清楚,一方完全吃掉另一方,一方完全降伏另一方,都不可能。那么怎么办?
“世界足够大 可让印中共同发展。”
“中印有义务超越问题和争端。”
印度有个叫做辛格的总理这样说了。听了这些,我是敬佩和肃然起敬的。这就是远见和气魄,至少他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厉害的对手。
其实注意辛格有一段时间了。最开始的时候,看着他包着头巾,长满白胡子,带着些傲慢神情的脸,不是很喜欢,甚至有些反感。改变来自看了他去年在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卡迈勒·纳特撰写的一本书的首发式上的发言。他说:“。。。我想,我们所有人,政治家、商人、工会及其他所有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,都肩负着一种责任。”还有他在《印度快报》上的撰文:“印度的体制不珍惜时间,这个毛病让他很担心。。。。。我最好的老师尼古拉斯·卡尔多勋爵50年前在访问中国后得出的结论是:从学术上讲,不能说哪一种制度一定比另一种制度好 …… 好与不好取决于国家主要决策者的心态,也就是取决于政治家、企业家和媒体巨头的心态。”
——一个国家的领袖,能够看到自己的国家的不足,并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不足,有责任感并敢于变革需要勇气;能够看到对手的优点,并且公正的评价对手,需要气度。当然,这两者都需要有学识和见识。
当被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就会去关注的他的过去,现在和细节。看了不少相关的资料。他是印度非常知名的经济学家,牛津大学的高材生,有见地并且务实,启动了并推动了印度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革,被成为印度的改革之父。
看样子伟人之间都是有共同点的。中国也有一个被称为改革之父的伟人。他也说过一些简短,精辟且富有远见的话,让人敬佩和肃然起敬:
冷静观察、稳住阵脚、沉着应付、韬光养晦、善于守拙、决不当头、抓住机遇、有所作为;
中国要在高科技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;
中美关系一定搞好,但是不能怕,怕是没有用的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
中国的那位个子不高的老人把中国从崩溃边缘拉回,带到现在的高度。我有理由相信,印度的那位老人也能为印度做到相同的事情。
话题拉回来。其实两个对手之间要想正确评价对方和健康交往并不是很容易。首先,关于对手之间是怎样互相看的,柳传志有个著名的鹌鹑理论:当一只鹌鹑看到另外一只鹌鹑的时候,它会觉得自己比对方大好多;当一只鹌鹑看到一只鸡的时候,它会觉得自己和对方一样大;一只鹌鹑看到一只鸵鸟的时候,它才会觉得对方比自己大。就是说,人都有看高自己看低别人的倾向。国家也是的。很多低级别的纷争和对骂都是基于此。所以CHINDIA的形成,第一道坎就是突破鹌鹑理论。这个我想应该已经不是问题了。两国的有识之士和主流媒体已经开始客观的评价和研究对方了。但是呢,因为林子里总是会有很多鸟,不同的的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,如何保证把不同鸟的思想整合起来向着一个方向走,对于长期持续的健康交往也是至关重要的。最近的两国间的高端互访开了一个很好的头,剩下的就是看两国的有识之士怎样去引导和推动了。
说的差不多了,结个尾吧。想当初,当兰密施首创了“Chindia”的时候,并没有多少人认真对待这种乐观主义的设想,只有少数目光敏锐者注意到了这个词将带来的深远影响,这种影响的实现还需时日。但是当这一龙一象的庞大身躯快速接近的时候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Chindia并不是很遥远美好的猜想,所以这个词语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很多媒体里。去年胡哥访问印度和今年辛格访问中国,无疑加快了Chindia化学反应的进行。远见变成实在的利益才是重中之重。在这一点上,看来两国的领袖人物都看到了,也做到了。
震撼效果已经出现了。辛格访华的时候,在一个我们team的会上,因为member中有我和一个印度GG,开会途中跑题到中印关系上,我们经理用手比划着,说“中印正在接近呀,很恐怖呀。”大家都附和着,我和印度GG没有发表意见,只是对望了一下,互相微笑了一下。
如果能让对手觉得恐惧,无疑证明你做了件非常正确的事情。所以,我祝福CHINDIA。
你为什么运动?以及无法坚持运动?
9 年前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